首页/ 新闻中心 / 本地要闻 / 正文

改革为民,让你我他幸福“升温”

—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渭南市社会民生体制改革综述
来源: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:2024-08-27 08:15

记者 杨晓妍

悠悠万事,民生为大。

医疗、教育、养老托幼、社会保障……既是百姓关切的焦点,也是长期以来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,渭南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把群众“心上事”当作“上心事”,把百姓的“幸福感”扛在肩上,推出靶向精准、指向明确的改革举措,书写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——

全市“三名+”建设扎实推进,75个“名校长+”市级共同体组建完成,“双减”政策全面落实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高于省定要求,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。临渭区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。

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.5名以上,重大疫情预防控制体系、医疗救治体系持续完善。

在全市建成11家医保便民服务驿站,让更多参保群众享受到家门口的医保服务……

一件件惠民生、暖民心、顺民意的民生实事,极大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让“幸福渭南”味道更甜。

优质均衡促发展 教育公平有质量

“双创小学离家近,环境好,教学质量高,把娃送到这上学,我心里一百个放心。”最近,家住临渭区创新创业园区附近的张先生感慨,依托“三名+”模式,村里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的心愿成为现实。

双创小学位于临渭区近郊,前些年,因师资力量薄弱、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,生源少、家长认可度低。然而,随着它与北塘实验小学“名校+”教育联合共同体的建成,逐渐受到家长青睐,生源也大幅增加。

教育要发展,根本靠改革。渭南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,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举措,不断缩小地区、城乡间差距,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

渭南聚焦基础教育的公益性、普惠性目标,研究制定了系列措施,探索建立了以“名校+”教育联合体、“名校长+”发展共同体、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为核心的“三名+”建设体系,形成了以名校带动相对薄弱学校、新建学校共同发展,以名校长带动提升新任校长和骨干校长的良好氛围,持续补齐发展短板、完善育人体系、提高育人质量、提升治理水平,加快优秀教育成果向农村薄弱学校推广应用,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。

从“有”到“优”,合阳县甘井镇中学亦是受益者。“通过‘三名+’教育联合体模式,开阔了师生视野,教育质量提高了,家长满意度提升了,我们农村学校受益最大。”甘井镇中学校长李国玉说,这几年,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。

如今,全市已累计建成各级各类“名校+”教育联合体263个、“名校长+”发展共同体266个、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3387个,重点覆盖乡村学校1025所,参与提升乡村校长及教学点负责人800余人,涵盖乡村教师19500余人。

在合阳县城关小学“第三课堂”上,孩子们走进植物园、科技馆和劳动实践基地,体验科学的神奇,探索生命的奥秘、领略劳动之美……他们在行走和体验中发现更大的世界,探索更多的可能,开阔视野、丰富心灵。

在潼关县城关二中的课后服务课堂上,彩纸翻转、剪刀跳跃,一个个剪纸作品跃然而生。

落实“双减”工作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。渭南印发《关于“提升‘双减’品质、促进高质量发展”的实施意见》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工作的通知》《关于开展课后服务拓展专项行动的通知》等文件,指导各地各校扎实开展“课堂革命”,优化作业设计,丰富课后服务载体、内容和渠道,推动“双减”工作落地见效,让教育回归本质,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。目前,全市小学段课后服务形式有五类242种、初中段有五类65种。

百姓有“医”靠 生活更美好

“如今,家门口的医院就有省上大医院的专家坐诊,看病问诊更方便了,路费也省下不少。”家住大荔县双泉镇的邢女士说,这些年来,她很直观地感受到,在家门口看名医是越来越方便了,“很多疑难杂症不出渭南就能轻松搞定。”

这份直观而真实的感受,源自于渭南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。

医疗卫生,关乎老百姓的身心健康,关乎千家万户的福祉。

人民有所呼、改革有所应。渭南综合医改工作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,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,促进医保、医疗、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,推动体制机制创新,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,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,高质量推进健康渭南建设。

在深化医改的道路上,渭南着力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,改善基层基础条件。加快“两院一中心”建设,增加公立医院人员编制,推广“县管镇聘村用”模式,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,通过“六院联创”优化服务内涵,优化提升市级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,实现县镇村标准化医疗机构全覆盖,用足用好帮扶力量和资源。持续深化健康渭南19项行动,开展渭南“健康达人”评选活动,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427.84万份,努力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、优质的医疗服务。

要看得起病,也要吃得起药。小小一粒药,承载着老百姓追求身体健康的渴望,更承载着党和政府对民生的关切。

我市开设“渭南医保”公众号,并开通药品比价功能,帮助参保群众在线上实时查询药品价格,实现了购药成本下降10%-15%;整合市本级、临渭区、渭南高新区医保经办业务,实现了转诊转院、异地就医备案、慢特病申请及续签等22项高频业务同城通办;建成11家医保便民服务驿站,让群众在“家门口”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医保服务。

呵护“一老一小”托起“朝夕美好”

“一老一小”,一头连着“夕阳”,一头连着“朝阳”。站在全生命周期的两端,老人和儿童是社会最柔弱的群体,更需要被关注、被关心、被保障。

我市凝聚“大智慧”,找准“小切口”,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采取更多惠民生、暖民心举措,让“一老一小”共享改革“红利”。

一份午餐,是渭南面对人口老龄化现实,探索发展老年助餐服务,解决老年人就餐实际困难,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、安享幸福晚年的民生暖流——

“能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,真好!餐餐不重样、顿顿有花样。”在陕西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,83岁的高大爷说,这不仅解决了他的吃饭难题,还让他吃得更有营养更健康。

我市结合实际,印发《渭南市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实施方案》等13项养老事业政策文件,涵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、建立老年人照护服务、推进医养结合等多个领域,推动形成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全民行动的养老服务工作大格局。同时,打造市级以社会福利院为引领,县级以中心敬老院为支撑,镇(办)以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节点,村(居)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、农村互助幸福院及养老服务站点为补充的四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,实现县级失能集中照护服务机构全覆盖。

据了解,我市已建成64家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,农村互助幸福院和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分别覆盖80%以上行政村、90%以上社区,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。

全市建成家庭养老床位4280张,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制度持续健全,基本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和设施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,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、安享幸福晚年。

儿童是祖国的未来、民族的希望。为困境儿童营造安全无虞、生活无忧、充满关爱、健康发展的成长环境,是家庭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。

目前,我市在136个镇(街道)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,配备至少1名儿童督导员,2068个村(社区)配备儿童主任,实现了四级工作网络和阵地全覆盖。同时,形成了“政府+社会”“物质援助+精神关怀”的救助帮扶模式,引入9家专业社会组织,定期开展“暖心走访慰问”活动,分类提供儿童生活、健康、安全、心理干预以及监护人培训等方面探访服务。

随着更多群众一项项“需求清单”被转化为“满意清单”,汇聚起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。

未来,渭南将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,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,采取针对性更强、覆盖面更大、作用更直接、效果更明显的举措,奋力谱写改革发展的美好新篇章。